市场变大了怎么管理好客户_有效的客户管理策略
如果说客户曾经决定我们的业绩,现在已经不是了。现阶段,大客户才决定业绩。谁是大客户呢?大客户往往不是一个人,可能是一个决策链,可能是一个委员会,他们或控制入口,或影响配额,或制约传播。
其余的客户,只能执行政策,没有分配权。
客户把权力集中,是提升谈判筹码的有效方式。
总而言之,大客户的特点是复杂,与大客户沟通,需要驾驭复杂的能力。
所谓能力,说到底就是资源多,比如更多时间市场变大了怎么管理好客户,或者更多资源。多少算是多?多到什么程度可以驾驭复杂呢?多到奢侈。这就是兵力原则:资源多者胜出。
所谓大客户管理,要做的第一件事,无非是高配资源的能力。
第一件事,高配资源
什么叫资源高配?资源怎么可能多到奢侈?资源就那么多,时间也就那么多,怎么可能配置更多呢?那就一定要从别的地方挪用。所以,做好大客户管理了的第一件事,就是做个决定:在哪儿投放更多资源?
相关的问题有:
1. 决定哪些客户更重要,为此要给客户分类
2. 决定哪个产品更重要,为此要为产品分类
3. 决定哪个区域更重要,为此要为区域分类
4. 决定哪个渠道更重要,为此要给渠道分类
5. 决定什么活动更重要,为此要给市场活动分类
6. 决定什么方式更重要,为此要给活动方式分类
7. 决定什么团队更重要,为此要给团队或者团队成员分类
8. 决定什么主题更重要,为此要为主题做个分类。
你可以无情无尽分类下去,最后还是要做个选择。在你选择的地方,配置更多资源。
可是,无论一个人决定要做的事情多么重要,他还有很多其他的事情,也需要时间和资源,有的事情还很紧急,这个冲突怎么解决呢?为此,就需要建立关联的能力。
做好第一件事,还需要额外思考的问题是,如何让手上的资源变多?
第二件事,建立关联
有人做出决定,要把更多资源配置到新产品,而不是继续投放到老产品上。可是现阶段老产品的业绩更大,指标更多,新产品的业绩指标甚至少到可以忽略,还敢为新产品投放更多资源吗?如果老产品业绩下降,而新产品业绩没上去,能想象那个尴尬吗?
反过来,如果原来的决定是把资源仍旧投放到老产品,新产品被忽略,可是新产品是公司的注意力焦点,你在新产品上没有建树,就等于看着自己日渐没落。赚了实惠,却没了前景,岂非大不妙?
总之,如果你想面面俱到,就不要做大客户管理,做大客户管理,就不能不做果断的选择,而做出选择就牺牲了其余,这个矛盾该如何化解?
没有任何一件事情是孤立的,事情之间总有各自的关联。这话听起来对,拿到实际工作中,就费点劲。
从印象上,我们会把关联分为强关联,弱关联以及无关联等三种。
强关联,是我们早已习惯了的,显而易见的关联。比如,很多人重视预算,业绩,指标,老板,客户,业务计划,市场活动等,而忽视其余的因素。这些因素是强关联,不需要费劲。
还有一些是弱关联,比如周报告,管理表格,业绩回顾,内部会议,定期培训,团队建设之类,与业绩有什么关联呢?想把这些事情与业绩关联,就显得牵强。
还有属于无关联范畴的,比如其他部门的任务,行业发生的事件,技术的更新,保险业,互联网,或者其他公司的扩招或者裁员等,看起来八竿子打不着,也很难建立关联。如果我们能够在无关联或者弱关联之处建立并加强关联,这是大客户管理的实力保证。
管理普通客户,也许只要管理好现成的关联就好;而管理大客户,只满足于既定的关联,还是不够,还需要在无关联处建立关联,比如客户的客户,客户的对手,客户的印象,客户的日程等等。
每个人都是关系的总和,管理好大客户,就需要管理好大客户的周遭关系。新产品的客户,与老产品的客户之间是什么关联?这是处理新、老产品冲突,坚定自己战略定力的关键。
擅长建立关联的好处在于,无论你做什么事,说到底都是在做你的决定。决定要做的事情是核心,位置在内,是根,是目标,而其他事情都是表面,都是入口,都是方法。
无论做出的决定是什么,所有的资源都汇向此处,源源不断,怎么可能不显得庞大?
现实工作中,如果真的难以建立关联,势必面对很多干扰,如何摆脱现实中的干扰呢?那就需要学会洞察。
另外,做好第二件事,还需要留意的问题:如何在看似对立的要素之间建立关联?如何在远水与近渴之间建立关联?
第三件事,提升洞察力
表面看似完全不同的事情,内在有可能相同,比如不同的木制品与纸张的相同之处;不同的玻璃与水晶之间;不同的声音与颜色之间;不同的石头与钻石之间,内在可能是相同的东西。再如,不同的市场活动,不同的生意,不同模式,都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互动,内在仍然是相同的。
凡事都有几个层面:最外层是表象,假象,或者现象,这一层是每个人都可以轻易看得见的;中间层是结构,这不是每个人都看得见,有时候还需要借助工具才能看见;最里面一层是规律,即促使结构变化的内外动力。了解结构和规律,就能“看见”一件事的变化趋势,就有了预见性。
所以,洞察力并不是信息量的大小,而是收集那些能够带来预见性的关键信息。
还有,做好第三件事,需要留意的问题:如何创造洞察的机会?如何掌握关键信息的框架?如何做到见所未见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