客户的保密管理怎么做的_保密客户管理做什么
当前,银行经营的内外部形势都在发生变化,商业秘密保护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。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、具有商业价值并经权利人采取相应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、经营信息等商业信息。银行的商业秘密涵盖经营战略、信贷政策、财务数据、客户信息、内部授权、账户信息、系统程序等各类信息。
今年年初修订的新《反不正当竞争法》,集中在对商业秘密领域的补充完善,而且距离上次修订相关法规不足两年,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商业秘密保护的重视。银行应把握机遇,完善商业秘密保护体系,维护自身的市场竞争力。
侵犯银行商业秘密的常见形式
从外部来看,随着社会信息化发展,商业信息的价值凸显,客观上催生了盗取、非法买卖商业信息的黑色产业链条,对商业秘密保护构成较大威胁。不法分子通过利诱、胁迫银行内部员工、系统入侵等非法方式侵犯银行商业秘密。加上互联网、自媒体的广泛运用,信息一旦泄密将会迅速传播,给银行造成难于挽回的损失。从内部来看,银行员工多、流动性大客户的保密管理怎么做的,如果对员工的保密管理约束不到位,就容易产生商业秘密外泄风险。近年来,侵犯银行商业秘密的事件时有发生,常见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类:
银行员工侵犯商业秘密。有的银行员工受利益诱惑,窃取银行的客户信息、信用信息等商业秘密,倒卖牟利。有的离职员工出于各种动机,公开披露原任职银行的商业秘密,如某银行雇员在离职后曝光了该行三万多个秘密银行账户文件,造成大规模账户泄密。还有的员工虽主观上没有侵犯商业秘密的故意,但因违规发布商业秘密后被他人转载造成泄密。
系统遭黑客入侵,造成商业秘密泄露。新《反不正当竞争法》专门在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中增加了“电子入侵”一项,表明电子入侵已经成为常见的商业秘密侵犯手段。2014年,欧洲中央银行就遭到黑客攻击,该行大量注册者的电子邮件和联络人细节信息被窃取。基于信息共享需要,银行和一些机构实现了系统对接,在这种情况下,任何一方的系统遭到攻击都可能导致对方商业秘密的外泄。
外包机构侵犯银行商业秘密。目前,银行用工模式已发生变化,部分非核心业务外包,部分产品、系统开发也需要借助外部力量支持。如果这些外包机构对获知的商业秘密保管不善或未能履行保密义务,将可能导致银行商业秘密外泄。如澳大利亚最大的商业银行曾发生过存储磁带被其分包商丢失,导致内含上千万名用户的银行交易数据被非法使用的泄密事件。